三峡医专医疗设备维修中心:产教融合新范式,赋能区域科研仪器维保生态
导语: 在深化产教融合、提升科研仪器自主保障能力的时代背景下,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技术学院于2025年4月创新成立医疗设备维修中心。该中心不仅高效保障了校内教学科研仪器(总值超400万元)的稳定运行,更以其卓越的实践成果,为区域科研仪器维修维保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医专样本”,展现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强大动能。
一、 精准定位:从校园保障到区域服务的潜力跃升
三峡医专医疗设备维修中心自成立伊始,便肩负双重使命: 校内保障基石: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确保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涵盖医学影像、检验、生命科学等多领域)高效稳定运行。 产教融合平台: 作为连接院校专业资源(智能医疗装备技术专业师资与生力军)与区域仪器维保需求的实体化桥梁,其运行模式和经验对构建社会化、专业化、高效率的科研仪器维保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二、 亮眼成效:数据彰显自主维保能力与经济效益
在短短两个月的试运行期内,中心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技术攻坚力: 累计承接并100%自主完成校内各部门报修148台(套)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任务,无一台设备因技术原因退回,攻克了部分三方维修公司未能解决的技术难题。 经济贡献力: 通过自主维修,直接节约维修经费7.75万元。成功修复长期闲置、濒临报废设备,间接节约设备购置经费超100万元。按此态势,全年预计可节约维修经费50万元以上。显著优化了学校资源配置。 质量提升力: 维修质量显著优于过往三方服务,有效解决了“维修质量差、设备使用寿命短”等行业痛点。建立故障溯源与使用指导反馈机制,从源头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生命周期。
三、 核心价值:为科研仪器维保公共服务体系注入新动能
该中心的实践,为科研仪器维修维保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多维价值: 人才培养与输送高地: “真场景、真任务”育人: 中心将每一次维修转化为实践课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深度参与诊断、修复全过程,快速提升实战技能和工程思维。 职业通道与创业孵化: 典型案例(如2023级肖军伟同学实习期留任并筹备创业)生动证明,中心是培养高技能维保人才和孵化行业新锐的摇篮,精准对接行业人才缺口。 技术能力与服务标准示范: 100%自主维修率证明了依托院校专业力量,建立高水平、可信赖的自主维保团队是可行的,为区域服务中心建设提供了技术能力标杆。 其高质量维修服务和主动预防性维护理念,为提升区域科研仪器维保行业的服务标准与用户满意度树立了榜样。 降本增效与资源共享模型: 中心模式有效破解了院校普遍面临的“维修难、慢、贵”困境,其成本效益模型(节约经费、盘活资产)极具推广价值。 为探索建立区域性院校科研仪器维保资源共享池、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实践基础。 产教深度融合的典范: 中心是“以产促教、以教助产”的鲜活案例。专业教师的技术优势在实战中深化,企业级维修需求反哺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这种深度耦合模式,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值得在科研仪器维保领域广泛借鉴。
四、 展望未来:协同共建,服务更广阔生态
三峡医专医疗设备维修中心的成功启航,不仅夯实了校内保障基础,更点亮了区域协作的前景。
展望未来: 深化内涵: 中心将持续提升核心技术能力,优化维修流程,拓展可维保仪器范围,并开发标准化培训课程。
开放合作: (平台视角核心呼吁) 作为科研仪器维修维保公共服务平台,我们高度关注并期待与三峡医专医疗设备维修中心开展深度合作。合作潜力包括: 技术资源共享: 接入平台专家库、疑难案例库、备件供应链信息,提升中心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效率。
人才联合培养与认证: 共同制定技能标准,开展认证培训,为中心师生及区域维保人员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通道。
服务网络延伸: 探索将中心纳入区域性科研仪器维保服务网络,在保障校内需求的同时,逐步有序承接周边院校、科研院所及中小企业的仪器维保需求,发挥更大社会效益。 经验模式推广: 将“医专模式”提炼总结,通过平台向全国职业院校及区域服务中心推广,助力构建更完善、高效的科研仪器维保公共服务体系。
结语: 三峡医专医疗设备维修中心的诞生与高效运行,是职业教育主动响应产业需求、创新服务模式的生动实践。其展现出的技术实力、经济价值与育人成效,为破解科研仪器“用好、管好、修好”难题提供了创新方案。科研仪器维修维保公共服务平台期待携手此类标杆中心,汇聚院校、企业、行业之力,共同推动建立技术领先、响应迅速、成本优化、人才辈出的现代化科研仪器维保生态,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设备运行保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