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机的发展历史|趋势维修维保基础
CT机自问世以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其广泛应用在医院各项检查之中,影像学检查是Z为常见的一种检查手段,当前CT诊断成为了临床Z为常见的检查方法,CT机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医学前进的步伐。
CT机的发展历史
1972年,X线CT机的问世标志着X线影像诊断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diyi台CT机仅用于颅脑检查,效果良好。1974年制成全身CT机,检查范围扩大到胸、腹、脊柱及四肢。而在8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螺旋CT机,它是CT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随着医学等各个领域的发展,CT技术也不断创新。1985年开发了滑环CT机;1989年相继又开发了螺旋CT机;1991年开发了亚毫米扫描及双螺旋CT机;1993年开发了实时扫描技术;1995年开发了亚秒技术;1998年出现了半秒扫描及多层面CT扫描的应用,此时,扫描速度及成像速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使CT机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有资料称螺旋CT机为高速CT,对于一次采集的数据,既可以做常规的图像显示,也可以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能够完成三维立体重建CT和血管造影的图像。
关于CT机的发展,目前可分为五代,分析如下:
第1代CT机:主要以旋转和平移的方式扫描和收集信息。工作原理为,X线管与探测器同步水平移动,而后然患者旋转扫描,旋转180°时便能获得所需数据。
第2代CT机的X线束转变为扇形,探测器增加至30个,每次旋转角度为23°,这在缩短扫描时间的基础上增加了扫描范围,也增加了疾病相关数据采集量,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会出现伪影问题。
第3代CT机增加探测器数量至300~800个,与探测器相对应的X线管只需做旋转运动,这能够在减少伪影的基础上采集更多的数据,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CT机图像质量。
第4代CT机增加探测器数量至1000~2400个,扫描时只有X线管围绕患者旋转。
第5代CT机的主结构中含电子枪,电子束射向一个环形钨靶,探测器以环形排列的形式收集相关数据,这将CT扫描时间缩短至50ms,成功解决了心脏扫描问题。
CT机的发展趋势
1、CT机高压发生器及X射线管的新发展
CT机的X射线管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大功率和高散热率。其中以大功率为特点的射线管,首推以美国通用GE公司的大力神球管为代表,其有较高的峰值毫安输出,Zgao高达800mA以上。西门子公司的产品以高散热率著称,其高散热率X射线管,具备高达5min以上的散热率,可以有效延长扫描时间而无需冷却。
加入电子束过滤技术的X射线管,能够有效过滤对CT成像不起作用的低能量电子束,减少了无效阴极电子对阳极面的冲击,减少阳极热量,无形中延长了X射线管的寿命,降低了射线的辐射剂量,减少患者的受辐射量,增强了影响质量。
2、CT机探测器的新发展趋势
继稀土陶瓷探测器后,美国GE公司采用加入稀土的宝石作为探测器的材料,配合无缝切割技术,大大提高了CT机图像的成像质据相关研究显示,密度分辨率能够达到MR组织成像的水平,空间分辨率更可以高达1mm。128层的4D螺旋CT机,覆盖范围更广,可达275mm。目前,又陆续推出了320排和256排的多层螺旋CT机。
3、双源CT成像技术
顾名思义,双源CT成像技术突破了传统CT机只有1射线发射源与1个探测器的成像结构,采用2射线发射源与2个探测器构成CT图像的组成系统。双源CT成像技术可以分别将2个发射源设置为不同的发射能量,分别采集CT图像,极大地扩展了CT机的临床应用领域。
新一代的双源CT机,能够做到圈,扫描只需0.25s,能够进行全胸扫描。具有48cm的4D动态扫描范围。真正使CT机实现了微量、快速大范围的扫描。
4、多能量成像技术
多能量成像技术大体有2种:一种是利用球管将能量进行分离,另外一种是利用探测器将能量进行分离。第1种方法虽然能量能被控制住,但辐射的剂量会有所增加;第2种方法可以对冠状动脉、心等动态的物体进行成像,但探测器需要被重新的开发和设计,增加了开发成本。
多能量成像系统应用谱纯化技术进行选择,能有效增强组织的鉴别能力,辐射剂量被有效的降低,使CT机增加了10多种CT多能量成像应用。